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(記者韓振)7月6日,《新華每日電訊》刊載題為《民間護魚隊為何更有“戰斗力”》的記者手記。
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·卡帕有句名言: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,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。
通過這次刻骨銘心的采訪,我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文字報道:如果你的故事不夠精彩,那是你離采訪對象還不夠近。
首次采訪劉鴻和他的志愿護魚隊,是為了寫一篇長江非法捕魚的報道,想通過他們了解一些真實情況。
但記者心里一直有一個遺憾:劉鴻和他的志愿護魚隊“掏錢買仇恨”,無私無怨,甚至有些孤立無助地守護著長江,他們的精神固然值得稱道,他們的遭遇豈不更值得反思?
新華每日電訊編輯多次跟記者溝通,提出放下面面俱到的全景式“萬花筒”,側重從護魚隊身上挖掘選題的新聞性和故事性,聚焦“以小見大”的調查報道主題:所謂“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”,通過這支民間護魚隊,透視整個長江魚類保護乃至生態保護的現狀及希望。
沒想到,這次深入采訪讓記者興奮不已:猶如一個饑渴的人,在沙漠里發現了綠洲。劉鴻及護魚隊員的精彩護魚故事,深深吸引了記者;他們被人誤解、仇恨、暗算的遭遇,也深深感動了記者。
非法捕魚的暴利形成了的強大吸力,使護魚隊員們身處利益的旋渦之中,隨時都有被吞噬的危險。他們志愿護魚,不是在跟一兩個人對抗,而是跟整個黑色利益鏈條上的人對抗,甚至包括地方上的各種“關系網”。
他們忍辱負重,他們縱橫捭闔,他們的護魚行動驚險刺激,也充滿著矛盾對立。與此同時,護魚者的突出成績,護魚者的孤立無助,將長江漁業保護中存在的部門之爭、形式主義等現象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帶著對他們的敬畏和感動,記者連夜寫出了初稿。本以為能打動編輯老師,沒想到編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不能光聽護魚隊員的自述,還要補充采訪自然保護區管理處、當地漁政執法等部門,聽聽他們口中的護魚隊,最好能跟著護魚隊江上巡護,加入體驗式報道的元素。
記者“被逼”又進行了第二次“挖潛”。沒想到,自然保護區管理處、漁政執法等部門非常配合,不但給記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,甚至還不惜自曝家丑來肯定這支民間志愿護魚隊。
比如漁政執法人員毫不忌諱地稱自己是做做樣子的“紙老虎”,即便絞盡腦汁也很難抓到非法捕魚者,“戰斗力”跟這支志愿護魚隊根本沒法比。他們提供的“第二視角”,既讓護魚隊的形象更豐滿,也讓護魚隊的故事更真實。
收獲最大的是跟隨護魚隊巡護。7月2日,洪峰正過重慶江津段,渾濁的江水形成一個個巨大的渦流,翻滾著奔騰而去。記者跟著護漁隊員一起坐上快艇,在洶涌的江面上顛簸起伏,不禁擔心會被洪流掀翻。
劉鴻幫助記者穿救生衣時,曾提醒記者道:“掉到江里千萬不要掙扎,更不要想游到江岸,浮在江面上就好,保持體力等待救援!毕肫鹕洗八拿媸跈C宜,記者才稍感寬慰。
江岸邊果然漁網密布,非法捕撈者利用江魚靠岸的時機,在江邊布下了“天羅地網”。一路巡查,護魚隊不時在江邊發現地籠網,不少網住的江魚已經死亡。隊員們逐一收網,解救這些被困的江魚。
在一片茂密的草叢里,隊員們看到大量地籠網時,并不忙著收走,而是決定“守株待兔”。果然,一名非法捕魚者前來收網,被護魚隊員當場抓獲。
這名隱藏蹲守的護魚隊員,穿著衣服跳進渾濁的江水里,衣服鞋子濕透,手機也被江水泡壞。由于抓住了不法分子,他的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。
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當天因為抓了兩名非法捕魚者,劉鴻的電話一個接一個,都是一些部門領導打的“求情”電話。
不僅如此,為了打擊非法捕魚,劉鴻親手抓了自己的舅舅,并將給舅舅通風報信的舅媽從自己公司開除;每一次開船巡查,護魚隊都要帶著6桶共計240升的汽油,一次耗費就是一兩千元;這些年為了護魚,快艇壞掉的螺旋槳堆了一地,每換一個至少兩三千元……
這些細節,有的因為篇幅限制,沒能在稿子中體現,不免新增了不少遺憾。但正是這些豐滿而生動的細節,讓護魚隊更加立體、更加真實。(完)